冷静的理性中开满温暖之花——张雪珊诗歌血液里的温度
萧雨风
根深叶茂的生活碎片,如生命肌体连动淘洗过程的飞鸿印雪,真实柔韧,卑微静谧。或圆润晶莹,或模棱晦涩。读张雪珊的诗,感觉这种生活碎片在张雪珊诗歌血脉的潜在场域,真实而安静地存在、流淌,“散发阳光的温暖” ,“打开是精彩绝伦的画卷,掩卷是振聋发聩的沉思”。
譬如《母亲的白发》,诗人张雪珊冷静的个体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渗透过程豁然舒展:
那一道乌黑的瀑布/随意挂在岁月的峭壁上/缓缓地,缓缓地/悄无声息,一路蹚过巉岩/蹚过清淡的锅碗瓢盆/蹚过被柴火熏黑的灶膛和烟囱/蹚过七个子女的童年和青春
深一脚浅一脚的日子,波澜不惊/......开启远眺的窗口守望经年/汗水包容泪水,融入迢迢征途/无暇顾及岸边的风景/时光,将希望打磨得铮亮/浸透我的骨头和血液
诗人以成熟乃至超越的主观情感,借助准确恰切的表现形式,自然进入到内质的客观理性的表现高度,体内掏出的语词所构筑的意境,具有肉体和血液的温度,母亲的形象瞬时感性而通透。
优秀的诗作常能给人柔软的心灵一种温暖的指向,这种温暖的感受则常常源自于诗人那种关注存在际遇的神圣敬畏,那种情感和直接经验的锲合力度所能达至的连动视域。触摸张雪珊的诗作,我的视域总会出现铁匠锻造铁器的场景,那些从容静穆的意象,诚如炉膛挑出反复锤炼淬火的锻件,质感的光芒直指内心,暖暖的,亮亮的。
精神上的拐杖,常是激励前行之源,亦是感恩之心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之一。现实中的父子之情,难以启齿地露骨表达,心里有嘴上没有倒是父子之间共存的可贵品性。看得出诗人张雪珊也不例外,诗意的表达抹去了那份男人的羞涩,在《父亲的拐杖》这首诗中,父子之情淋漓尽致:
看一看秃顶多年的脑门/稀疏的头发是否又掉了几根/那些茂盛生长的胡须/突出眼袋,也让面庞更显清瘦
听一听音量,就可以感知/健康良好程度,气息是否均匀/可以感知食量大小/还可以感知这两天是否上了牌桌/与输赢无关,与牌技无关/只要能拄着拐杖,光临/老年活动中心,和几个老友/玩上几圈,或者聊聊天/您舒展快乐的皱褶,我的心里/就很踏实
问一问母亲的背,是不是/又弯了几度,煮的饭菜/像心肠一样柔软/屋的东头,我栽的两颗桂花树/昨夜的风雨,有没有惊扰
探一探脉搏,我的心/一起和着跳动,血压有没有升高/血脂血糖有没有超标/三叉神经痛,如刀割/如电击,如撕裂....../几年时间,把您的酒瘾一点点解除
不喝两盅,总是四肢无力,浑身/酸痛,眼神的光彩沉重/飞不过低低的屋檐/印在几本厚厚的相册/还有一摞一摞的书报上
周末,我会打车回家/不理会牌桌,也不说与酒相关的事/陪您吹吹晚风,看看夕阳红/我只想,做您的拐杖
从质朴无华的语言表象以及思维能够到达伸展的场院中,打捞诗人凝结的情愫,迂回、自持、细致通达的脉络闪耀出足可感受到一种护卫日子的光亮,一种浸透自身真诚热烈、真实从容、平淡有味的人生态度,这种具有肉体和血液温度的情愫凝含的光芒,如盛开的花朵,安静,鲜活,温馨,涕淋。
张雪珊的诗观简单纯粹,在他看来,诗歌应该是:精神的支撑,灵魂的家园。我很赞赏他对诗歌旨意的这种认知,于我看来,诗歌血液里流淌的应该存有一种温暖的人性之光,哪怕是隐含而不被轻易觉察的那种。
人生路上的生活碎片,很多时候犹如诗人《在一朵雪花里冬眠》所说的“卑微的尘埃”, 存有无数个如《夜色妖姬》中“擦肩而过的瞬间”,然“一万条路/只有一个目标的方向/千回百转的人世轮回中/我还站在原来的渡口/等你衣袂飞舞/等你飘然而至”则是一种有待时间考量的境界,或许这种等待里“定格在心灵的胶片”如万花筒般呈现,但最最希冀“老去的”只是你我“忧郁的容颜”, “永不凋零”的却是自己“青翠欲滴的风采”。
英国诗人蒲柏有感: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臻光明。置身于张雪珊诗作的意境,常感奢侈的怦然心动中竟有一股暖流悄然而至,骨骼里的静与暖,乃至人性的光,清泠,璀璨,致远。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