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新颖 锐智 明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66

林莉发在《诗刊》上的诗

$
0
0

选自《诗刊》20131月号上半月刊“每月诗星”栏目

 

 

 

林莉

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上饶人,诗歌见《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山花》《天涯》《作品》《绿风》《读者》等报刊杂志。入选各种选本。诗集《在尘埃之上》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0卷,获诗探索201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曾参加诗刊社24届青春诗会。

 

 

 

眺望

 

林莉

 

 

祖山中

 

隔着一座太阳系的光能和热量,我在

摸索另一个我。那来源于其他星球的异类

恐高,眩晕、羞怯。在去向祖山的

高空缆车里紧闭双眼,独自悲喜交加

 

有什么在此风云际会吗,有巨石带着静电之芒

闪耀吗,有野橡木轻轻嘶鸣吗,有霜风轻拍

一片枫角的脸吗……有你吗

你,人类的父系,万物自由的躯干、骨骼

根须、因为一次光辉的思想而痛苦

 

而我依旧混迹在游人中,浏览、观察、记录

一边经历,一边遗忘,当我

手无一物,孩子般从石阶上站起来

 

你,沉默闪烁的分子,关中故乡

渤海以北,燕山以东的群山

哦,那安静的世界。烈焰的矿藏。

             

 

在山海关城楼眺望渤海湾

 

一定有别的缘由,渤海选择了流泻

在落日余晖中,不作解释也不作挣扎

 

时而舒缓贴着大地,时而又一跃起身荡出

无数的涟漪,向着既定的远方昼夜流淌

 

此去关内关外即为天涯,多少旌旗战事已成

灰烬和遗迹,南北路人散作手中沙

 

当我们默默在城楼上眺望,秋风吹动的

城池已陷入芦荻迷离之中,真的像来去皆已

 

血肉模糊,我们在不经意中摸着九曲回肠

的身体,那些早早退席的涛声又去了哪里?

 

某一种坚持,某一页,某个新的词牌

某一元曲离歌,浪花一样从我们的眼里翻滚而去

 

 

挽歌

 

盐津巴布:最后一道车辙给迷途老马

左边一条用来匍匐,右边用来绝尘而去

 

盐津巴布:最后一盏油灯给盲目的泽木老爹

心怀星宿者按着胸口说“光,在这里、在那里”

 

盐津巴布:最后一盆牛粪火给孤身旅人

她脸庞黝黑,嘴唇干裂,眼神凹陷而安详

 

盐津巴布:最后一块草甸给初生羔羊

白帐篷、棕色牧羊鞭,淡蓝的人间烟火升起来

 

盐津巴布:最后一个我给石头的城

大风凛冽大风吹,大风吹疼石头的骨骼和呜咽

 

 

伦布什则

 

黑夜掠过的伦布什则

一根马骨吹奏出天空的霜雪和

大地的风暴,夜行人内心一段漆黑的路

撒着一层细碎的白盐……

 

伦布什则, 尘世寂静凝重的一刻

葵花迎风,金色的罗盘指向北

牛羊睡去,做晚课的僧侣念出最后一句经文

唯一的格萨尔王已化作灿灿星斗

只有伦布什则暗中生长,上升到不可轻易碰触的

诸神之巅

 

 

高原一日

            

落日古铜照着的高原

一头逡巡之豹已趋于安静

它的身体临摹着古老时光的斑纹和

去岁野菊怒放的辉煌细节

高原一日,六畜兴旺,神的经卷敞开

呵,陌生人——

如果你孤零零地出现在这高原,如果你

成为这首诗中不被世人解码的一个字母

你就完整地将我……掳走

 

 

哈香日:汉长城遗址

 

……万箭穿心,最后一个匈奴的血

尘世间最细小的一粒风沙,埋在一页侧记里

 

哈香日,一场风雪追逐另一场风雪

一个垛口和另一个垛口,以命换命

 

一截白骨和怒放马莲,粗牛皮和丝绸

伦布什则和堑壕,一日死,一日生

 

 

大通河在拐弯

 

要允许青海的油菜花上停着甘肃的蝴蝶

要允许大通河一侧身,青海和甘肃就抱在了一起

要允许我一个异族女子借来一面流水的铜镜

一一照见命运里的沉砂和惊涛

春秋转瞬即逝,大通河的双肩猛地向下一沉

 

 

马莲花已经开过

 

但是,马莲花已经开过

它光明的额顶,丰盈的腰际

鼓胀的心房……一道颂经中的绝望之蓝

——滚滚远去

 

而我独自在这里,暮色转暗的草场

老阿妈熟练地收割马莲,她的脚边

堆放着一根根用马莲编好的鞭子

“更长久的鞭挞和疼——”

莫非这就是我宿命的千里之寻?

 

 

途中

 

山坡上,一群滚动的白牦牛和黄羊

从东到西,从西到东,啃食野花和青草

整个草甸,一面山坡的野花都是它们的

我忍不住跃跃欲试跑进它们中间

它们却一哄四散,不见踪影

留下我这个束手无策的人,显得多么突兀

 

 

一只鹰在天空盘旋

 

我们仰头是因为看见了鹰

一种带电体突然来到我们疲惫的旅途中

空气流动明显快了起来,一份久违的冲动

我们忍不住开始尖叫,陌生的惊喜的

而它始终慢慢地滑翔着,漫不经心

它在空中孤傲地飞,大地随之轻轻晃动

随后它一个俯冲绝尘而去,一片鹰羽跌落

一只鹰出现又消失,寂静已被打碎

喜悦那么短暂,有人轻轻啜泣、

 

 

与一座玛尼堆相遇

 

经幡,长风中秘密的旗帜

石头,爱恨交加中不可消除的块垒

飞鸟的投影,一束光波,模糊的滚烫的指纹

微微蜷缩。当我像一个迟到的朝觐者

侧立于这神秘的白塔边……默默无语

相逢恨晚,祝福万事万物正当年

一块滚动的石头,来不及回到它白塔的心脏

 

 

小镇之爱

 

请不要唾弃一个含泪背井离乡的人

请用一条河留下她的孤身只影

请送她母亲制的茶,父亲捕的鱼

请给她一座小镇,给她

故土、亲人、热恋和愿望

 

这样的小镇,必前有良田千亩后有青山延绵

东有远亲,南有近邻

它的山叫淀山,它的河叫漕港河

淀峰晚照之时,可独自桥上凭栏看

桥下青石,石上流水,水中红鲤

 

“他日乱我心者

左边井亭港,右边北大街,中间漕港河”

 

 

小镇时光

 

几乎是滴答一声就入秋了

几乎是滴答一声,门前的桂花开了

庭院的桂花开了,整座小镇的桂花全开了

这样的时候你可以在小巷踱步

也可以到一棵花树下无声凝望

或者把白衬衫铺在草地上,甜甜地睡去

当天色渐晚,那归巢的红嘴鸟会把你唤醒

你一抬头,桂花就落在你的

脸上,肩上,脚趾上

你突然发现,小镇多么安宁

只有花在轻轻地悄悄地开了又落

你多么幸福,以至于有足够的时间

去奢侈地体验忧伤……

 

 

初雪在睡梦中来到

 

林莉

 

一早醒来,看见外面一片白茫茫,窗台上也有积雪,还不敢相信,用手摸了摸,才惊呼,下雪了,原来在我睡梦中它就来了。于是和写童话的汤汤相邀到院子里赏雪。雪不厚,但该铺上的地方全都铺好了,雪地上落满银杏和桑树叶,黄色绿色的树叶铺在一片白雪上组合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奇妙图片,是雪中的一个童话和诗行。我们没有激动得大声喊叫,只是很平静地在雪中走着拍着照片,我们想用镜头和眼睛挽留,继而筛选出自己的记忆截图。在我们抬头时,文学馆蓝色屋檐上一排雪正簌簌而下。回到房间在窗边看了很久,雪下得那样谦卑,一小点一小点的,似乎心怀感恩和梦想。于是又忍不住一个人跑到院子里,张开双臂,雪慢慢落到身上,落到裸露的肌肤上,它在亲近我。一开始是冷,接着是一股奇异的暖流。我感到我的脸发红滚烫。真奇妙,我觉察到一个陌生的自己,没有经历,没有过往,理所当然地在雪中活过了一遍。不是幻觉,类似奖赏、机缘,玄妙。返回途中,在一楼教室外的作家长廊上我细看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雪中的一道光划过去,我不由自主地仰了仰头。好像在完成一个告别仪式,消亡、变更,然后轮回。新的事物、秩序开始建造它的美学系统和巢。汤汤说:“这是第一场雪,和别的雪不一样。”我说:“嗯,以后的雪都不是这一场雪,这是北方的初雪。”看了看时间是114日,北京的雪下得可真早。

这几日为鲁院的研讨在整理一些诗,得到朋友们的鼓励、建议、批评。也许我的表达、书写不对任何人及周遭世界起哪怕是些微的作用和意义。它仅是我个体微小的信念、信仰,不断地扩大我的心灵版图和疆域。但我想诗最终的目的都是想给人们包括作者本身提供永恒的精神栖居所,“向读到它的人展示出一个使其更热情的空间”(米沃什)。我试图最大限度地写出我眼中的普遍事物:普遍的生死,普遍的命运,普遍的爱。我经历和体验它们的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是综合的省察、考量,然后得出我自己的唯一判断,带着我的温度、气息、烙印。我实在是没有诗歌理想的人,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这一生能写出一本薄薄的诗集,当我不在了,给我的孩子,告诉他这是一个母亲、女人、少女、婴儿对这人世、世界全部的热爱和信任,全部的天真和勇气。

好诗应该会穿越时空,会呼吸,它必定是锋利的、生机勃勃的,对人们具有唤醒和救赎的能力。对和它相遇的人来说是意外,是惊喜,是震撼,是感动,是火焰,是疼痛。它们互相体恤,惺惺相惜。我一直在寻求那种能直接穿越我的心脏,让瞬间的战栗无尽蔓延的诗歌;那种以平静、克制的语言,道出时光、生命、爱之隐秘的诗歌;那种在日常生活状态或普通事物现象中发现新的秘密且准确表达将之揭示出来的诗歌;那种真实真诚充满幻觉和热忱的诗歌;那种和自己,和身边的事物、天空、大地对话,从而呈现出“是直升机嗡嗡的轰鸣使大地宁静”(特罗斯特朗姆)的品质的诗歌。我想一个写作者应具备独立性和自由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人世独特的情愫。当你打开思想的触角和心灵的天线,你会接受到世界回馈给你的不同于他人的密码,它是你破译、认知、进入世事万物进而进行创造的一把钥匙。所以我常常对自己说要心怀美好,敢于投身“理想主义的光芒”,我从未吝啬过我内心的惊奇,我一直在等风从背后涌过来。等一朵马莲花、两朵马莲花……我知道必定有那样一个时刻,喜悦不是短暂的。我接受着命运的鞭挞与恩慈。

窗外有雪粒沙沙声,像蚂蚁爬过草茎,蚕蠕动在桑叶上,一种旺盛而持续的生命力在催促我,隐隐作痛又模糊地喜悦着。

 

 

风景中的自我

 

木朵

 

 

在这一组诗中,诗人林莉准确地找到了那个言说生疏事物的拍子,用自己在长江以南调制好的情感秘方,紧凑、简洁、明快地表达了那些物象在她心田里造成的种种触动,把异乡所见所闻复述一遍,类似一种古老的旅行日记,让她多年豢养的那些词语得到了一次小规模释放,使之在旷野中以它们自己本来就具有的速度和力量,挣脱与驰骋,去测算旷野的体态和中心所在。

她位于风景的一隅,不是把自己列入一个全知全能的中心位置,而是以一贯以来的谦逊、恬静姿态谛听外在景象的交谈,而且,可喜的是,她不担心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巨幅山水之前,受到他人表述与作法的钳制,她带着一股子油然而生的喜悦和庆幸,摒除杂音,听从内心的召唤,以自己管用的方式——在写作中她也体会到自己在使用一种屡试不爽的特殊方式——倾诉天、地、人何等地融洽并最终合为一体。

这些风景以及风景中初次见识到的人经过她的介入——双重的看:作为一名游客对风景的看,和作为一个作者对自己同时作为一名游客的反顾——之后,显示出两个方面的意蕴:其一,它们成为一位诗人、旅行者发现“另一个我”的条件和契机,成为一面反弹出回音和强光的墙,成为孤独者见证其孤独的镜子,成为一个引诱诗人前行且同时显示出无尽底蕴的目的地,为诗句中的反思气息做够了铺垫,也为诗人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对话氛围;其二,它们是一系列情感符号与载体,无论是表现为诗人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色,还是焕发出某种巨大的震撼力与冲击波,它们都披挂着抒情的元素,只待诗人撷取,以便为诗人的履历表投去含情脉脉的一缕斜晖。

读者在阅读这组诗时,应接纳两个任务:一方面,他要观察诗人如何设身处地地进行自我的反思,包括她对人生观的重塑、对诗艺的重新理解、对自身作为一位“诗人”的特殊情况的反复凝视;另一方面,读者要在默读这些诗句时,放下架子和减慢语速,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如何生发出来,在哪些景象的助威声中濒临峰值,又如何巧妙地收敛那曼妙过的手脚,简言之,读者要去承接这些诗句抛给他的情感纽带。

这是一组抒情诗,是一个心思缜密、冰清玉洁的诗人面对诸多怡人风景时应有的反应:惊异、忏悔、内省、净化、呵护、敬仰。这些诗远离了——进而免除了——俗世的侵扰,干净、纯粹得就像是圣火传递过后一支静默的火炬,又像是从圣山艰辛拾取的一小捆干柴。这里有对陌生事物的讴歌,对山水的寄情,实际上还默默承担了一个责任:对熟悉的事物——也即她所惯用的诗句——的再次探测。她在创作中不免经历过两个困难的关卡:一个是她也担心某些诗句缺乏新意,依然是旧有写法的一成不变,一个则是写后怯生生复读时,觉察到所派遣的词与风景赐予的感觉不十分吻合。

在细节上,她擅长于使用拟人手法,为一系列事物安上眼睛和耳朵,也就是说,她赋予所见到的事物以生机,譬如听见了或看见了经幡的暗语、一根马骨的吹奏、渤海湾的抉择、逡巡之豹的安静。她借助这种外在事物的活力,为自身的存在找到了一个渊源:这些对象不正是最好的对话者吗?这些景象不正是来自幽深的精神世界吗?风景的深处正是诗人乡愁的栖息地。

她不过多纠缠于——挖掘——所见所闻的底蕴,比如去探察一条古道的历史意味或一个遗址的历史缘由,去更仔细地觅得一个对象的更多特征,去做透彻的现实主义扫描;她的做法是提及一个对象,但并不展开来谈,她避免一个对象——无论是一座雪山,还是草场上一个初见的“老阿妈”——变得更为具体,她只是一笔带过,不讲述某种逸闻趣事,不轻易放弃自己作为唯一一个讲述者的权利,快速地、蜻蜓点水般地,从一个选定对象所焕发的抽象意味中提炼出情感的结晶。于是,作为游客的她出现在雪山或大浪面前,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个带着终极思考的问天者:“莫非这就是我宿命的千里之寻?”

从这一组诗中抽离出来单独成篇的诗都是短小精悍的,仿佛一经触摸到某一个久违的情感高点就戛然而止,每一首诗都不是淬炼着开篇布局的艺术,而是思忖怎么可以有一个漂亮的结尾。为了抵达一个高点,有时要使用便于造势的排比句,有时要虚构“一头逡巡之豹”,有时生发一股忧思,她在短诗写作中已颇富经验,现在的问题是,她最为信赖的那一小批读者能对她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这些要求一经提出,她就有可能在下一次出游途中尽数解答:她对读者的预期——读者最有可能对她抱有怎样的憧憬——决定了她诗艺的取舍与进退。她太需要第一读者的刁难了。或可说,她可以在限定中——不使用某些特定的词(禁体诗)——打翻已有的情感染缸,为读者带来更奇妙的旅途见闻。

事实上,这些短诗是一个个自我观察的契机之体现与擒获:她能够在这些诗中看见一个又一个自我,有多少首诗,就有多少收拾得眉清目秀的自我,这些林立的自我就像是一个最初的本我分裂所致,她们漫无目的地逡巡在无边风景的左右,却又时时刻刻惦记着如何回归最初的本我,造就一个完整的、犹如重生的大我。作为一位诗人,调遣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以赏识风景的那些自我——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别致的自我——为中介,慢慢地,最终找到一个本真的自我。那个唯一的、饱满的自我,从一首首诗中积攒着轮廓。简言之,这些诗正是对自我的教育。它们见证了一位诗人远足的意义与收成。但它们归拢在一起之后,自我的风格图册就增色增辉,接下来,关切她的读者瞩目于她如何焕然一新,带来关于风景或纪游诗何等的新认识。当我们竭尽全力谈论她这一组诗的特色与意趣时,我们不禁意识到这是一个结束:这些诗正是她的世界观的框架,从此之后——“一边经历,一边遗忘”——她不会再如此这般地处理人与风景的关系。她亮出这一副牌的同时,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抓另一手好牌。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6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