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新颖 锐智 明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66

北岛先生在中文大学文学院的诗歌创作课

$
0
0
北岛先生在中文大学文学院的诗歌创作课

  

  每周爬上山头听课,做了一些课堂笔记,随着课程的进展,慢慢贴在这里,

  

  记录有些杂乱,请大家见谅。这些笔记,和朋友们共享,也作为自己整理和重温的过程吧。

  

    ————————————————————————————————  

  

  【诗歌创作课第二讲】

  北岛教授

  新亚书院人文馆

  2013年1月24日

  (笔记中未作说明的“我”均指北岛)

  

  今天的课上主要谈了三首诗,分别是:

  

  青年芒克的《天空》

  中年韩东的《黑暗》

  和老年北岛(他自称)的《黑色地图》

  

  [第一部分]

  

  天空芒克

  

  1太阳升起来  天空血淋淋的  犹如一块盾牌

  2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  没有人来问我  没有人宽恕我

  3我始终暴露着  只是把耻辱  用唾沫盖住

  4啊,天空!把你的疾病  从共和国的土地上扫除干净

  5可是,希望变成了泪水  掉在地上  我们怎么能确保明天的人们  不悲伤

  6我遥望着天空  我属于天空  天空呵  你提醒着  那向我走来的世界

       7为什么我在你的面前走过 总会感到羞怯 好像我老了 我拄着棍子 过去的青春终于落在我手中 我拄着棍子 天空 你要把我赶到哪里去我为了你 才这样力尽精疲

       8谁不想把生活编织成花篮 可是,美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还年轻 你能否愉悦着我们的眼睛

       9带着你的温暖 带着你的爱 再用你的绿舟 将我远载

       10希望 请你不要去得太远 你在我身边 就足以把我欺骗

       11太阳升起来 天空——这血淋淋的盾牌

 

  1973年

  

  --

  北岛:

  天空到底是什么?天空是拟人化的,我们可以慢慢把这个谜语讨论下去。

  

  天空与土地的关系。

  

  诗歌是不是会成为语言的游戏?语言的游戏--如果是游戏的话,拿这个“游戏”事实上是有道理的。有些词就没有意义,有些词就有意义。在诗歌中,只能说一部分意义是对的,还有一部分要通过感情、体验、历史背景来体现,而且常常发生变化。

  

  在诗歌中,常常要遇到一种“公共语言”,一些基本的政治层次、社会层次、哲学层次都会有所涉及,比如其中关于“时间”的讨论。“时间”是不是有一种“被逆反的、被放逐的”意涵?这就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在第六段时候,再次出现了天空,(继第四段之后),再次推进主题。

  

  天空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你提醒着那向我走来的世界”

  

  如果我们把每段号码去掉的话,诗歌的跳跃就太过于突兀了。

  

  第七段开始,“我拄着棍子”-“青春”:开始使用隐喻了。

  

  第10段,“希望”和普希金那首诗有关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11段,天空-盾牌的关系有所转变,不再“犹如”,而是直接“这血淋淋的盾牌。”

  

  好的诗歌有很多种理解,这是很正常的,也应该会超越(当然会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天空”和“希望”:

  

  天空到底是什么?这没有正确答案:甚至也不重要,青春的力量,巨大的矛盾,甚至是希望。

  

  1972年我认识芒克,当时我们一起到白洋淀,那里有很多芦苇,很独特,那个时候白洋淀根本没有楼,那里的天空非常非常大,1973年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一块儿在那里划船,当时有非常多的人生的感觉。我们最好还是要通过文字来介入诗歌,其实当时国家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当时更关注人生的意义,害怕老去,探讨青春。

  芒克当时是打鱼的,其实对于青春,虽然时代变化了,但问题差不多。现在来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直都是被赶来赶去的,小学中学大学工作,都有很多的像“囚徒”一样的意象。

  

  我们怎么去看生活的变化?如何看生活的挑战?这首诗,其实给我们了更大的想象。这首诗的好处是,可以不断地读,反复地读,可以对自己提出很多很多不同地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我们可能永远回答不清楚。关键是,我们要想问题。

  

  正如芒克所说地,我们现在地时代很可悲“没有人问我,没有人原谅我”,每天都是宽恕、宽恕,这也是诗歌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能性、想象的空间和创造性。

  

  --

  

  一些个人感受和交流(naturaller):

  

  回来在网上和同学们交流,有了这样的一些对话:

  

  同学A:

  听北岛讲诗一节课,课堂讨论时候大多数果然让人哭笑不得。制度从没有高于个体过,太过看重这些而不是人本身只能本末倒置。不过最后发现北岛先生自己心里还是很清楚这点的。得赠书一本,回去细读。上午上完mediaeconomic再来听这种课发现情怀这种东西果然已经很远了…

  

  我:

  我今天在课上也有类似感受。课上听北岛先生讲他和芒克一起去白洋淀,荡舟于芦苇荡中看那广阔天空的时候,我非常感动,觉得那才是诗性的源泉。正如他所说,天空到底是什么?这没有正确答案,其实也不重要--青春的力量,巨大的矛盾,甚至是希望。

  

  同学B:

  以前总写那种模仿北岛食指芒克那一批人的诗,觉得那样很酷,但是后来发现那样做真的只是模仿,没有自己的经历,就只是语言游戏,之后我就改变了一些,写一些自己内心的东西,写我所见,写我所感。我不太喜欢去解读诗,诗被解释就失去了很多可能,应该就让它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留多些空间给思想。

  

  我:

  说得好阿!其实像一些艺术歌曲和交响乐,“作者”和“读者”之间还有歌者,但诗歌有时候来得更直接,所以解构和解释起来看似也更轻易,其实并不如此...

  

  同学A:是的,今天先生讲诗也不畅快的样子,诗本来就是不能用过多的语言来阐释,也不必赋予更多的枷锁。有时本就是一种具有非常私人化的情绪。

  

  同学A:

  感觉诗本来就源于很私人的情绪和人本身,毕竟有了人才有了社会有了制度,人生某些阶段和瞬间的感觉难道不比由人而生的东西更为宏大么?所以今天听有些分享的感受…真是太执着了…

  

  我:

  最不应该也难以束缚的是自己想像的空间,那种无法边界的存在感,比起制度社会来,完全不在一个体量...我也觉得其实这门课特别好的一点,是他分享那些创作、甚至是生活过程中的感受,生命体验的分享和交流,多么珍贵

  

  同学B:

  好像是德里达说的吧说作者在创作完成后作者已死作者的任务就是创作灵晕一见之后的欣赏就是读者的事情了

  

  同学A:

  是的,他讲起那些经历和感受明显比逐段给大家分析诗的文本要舒服得多,比起听他讲诗,能分享这种感受反而更珍贵。不然总是执着于非本身非本真的东西,日子过的太没情怀了。

  

  --------------------

  

  [第二部分]

  

  韩东《一种黑暗》

  

  我注意到林子里的黑暗

  有差别的黑暗

  广场一样的黑暗在树林中

  四个人向四个方向走去造成的黑暗

  在树木中间但不是树木内部的黑暗

  向上升起扩展到整个天空的黑暗

  不是地下的岩石不分彼此的黑暗

  使千里之外的灯光分散平均

  减弱到最低限度的黑暗

  经过一万棵树的转折没有消失的黑暗

  有一种黑暗在任何时间中禁止陌生人入内

  如果你伸出一只手揽动它就是

  巨大的玻璃杯中的黑暗

  我注意到林子里的黑暗虽然我不在林中

  

  北岛:

  黑暗很难描写:自然是一种黑暗,心灵中的黑暗,自闭性的黑暗,历史的黑暗。

  “四个人走去四个方向,造成的黑暗”这是对于黑暗的很复杂的处理。

  

  韩东这首诗中的黑暗,它不纯粹是树林的,又不纯粹是自然的,这么多不同的层次--我们对于黑暗都带有视觉性的看法,同时又有很多个人性的感受,物质性的感受。所以这首诗是一首比较复杂的诗歌。如果有机会反复读上几次,会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

  

  一个作家的角度:韩东自己当过农民,七十年代很多地方没有电灯,光是非常弱的。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人对于黑暗的层次变化感受丰富得多;而现代人在城市,光亮得多,难以觉察真正黑暗。当你离开自己现有的生活和城市,该如何面对黑暗?面对挫折?这是又一个角度。

  

  以上两首诗,芒克和韩东,天空和黑暗--用一段简短的话,却可以展开很深刻的思考和想象,而且能反复读很久。这就是诗歌的好处。

  

  --

  

  一些个人感受(naturaller):

  

  这首诗由我来朗诵,并分享对黑暗的感悟。

  

  读的时候,没太多想象广场,和四个不同方向的人;也没有想那个时代的背景,而是仿佛又靠近了曾经亲切的黑暗--

  

  那种黑暗,属于原始森林,属于长白北坡针阔混交林;那种黑暗,可以吞噬手电的亮,弹回光柱,造成更大的恐惧,让你不得不关闭一切光源,把自己献给它;那种黑暗,有着无比的诱惑,但相处的美好总是短暂,最终结局,永远是落荒而逃。这就是属于我的黑暗,或者说,是我和长白山相结合的产物。

  

  还想起了西西--我在长白山南麓穿越西麓途中结识的好友,记得她分享藏学研究中对神山和圣山的概念界定问题,以及黑暗和原始恐惧作为藏傳佛教深层次基础的研究。

  

  黑暗,不僅是一種現實存在,或許它就是在現實和意識的邊界。

  

  --------------------

  

  [第三部分]

  

  北岛《黑色地图》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

  北岛:

  “地图”和“黑色”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张力。

  

  我曾经有十多年不能回国。2001年,由于父亲病重,当时我在友人的帮助下,经过七八个月的努力,才在2001年底、时隔13年后回到了我的故乡北京。

  

  13年后,我对于北京这个城市已经相当陌生,有些找不到我的家了。

  

  这首诗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

  

  --

  

  进入这个课之后,希望大家不仅仅谈感受-[最好不要仅仅说这首诗好与不好,而是以文本细读的办法,来展开诗歌的复杂性]。

  

  我们也常常会谈到[结构],和建筑相似。

  

  “寒鸦”、“明月”:有意地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但在西方不太用这些元素。作为作者,我故意用这些,就是想说这个地图其实是不能用的,不可穿越的,无法阅读的--这里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张力。

  

  “我回来了”,但“回来”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只少一次”:其实不仅有现实和哲学意义,还有数学意义(笑)。

  

  “归程总是比迷途长”:“归程”通常指回家;而“迷途”是指歧路或“漂泊”。对我而言,在那13年来说,我已经不敢想象能不能回家了--甚至,回到北京后,发现家已经不认识了。不仅仅是城市发生了变化,而且人性也发生了变化,回家的路,事实上,已经永远被切断了。

  

  “泉水、蜜的药丸”: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出现。

  “记忆”和“狂吠”很难处理,但出现在一起,效果很明显--记忆象狗一样叫唤了起来。

  “彩虹”和“黑市”

  “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

  

  “赴约”“转过街角”死亡都是一种赴约,有生死和爱情的隐喻。

  “旧日情人”“信”“旋转”:带去的一些垃圾一样的东西,在风中旋转,是一种很微妙的转换。

  “如豆般的火”“回声”都是有种通感,会给人一种很复杂的感觉,瞬间出现一种虚幻,转角,赴约,包括死亡,也有爱情。

  

  (naturaller:我想起了他的那首诗“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

  

  如果这首诗没有第四段的话,这首诗就不够。经过前一部分铺垫,它在这里爆发出来:

  

  “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的灯光干杯。让我的白发领路,穿过黑色地图,如风暴领你起飞”

  

  “穿过”也是一种很大的危险:黑色地图本是无法穿越的。

  

  第四段是非常直白的将出自己感受,而最后一段有着超现实主义的效果,就像排队一样。以往的经验:什么都要排队,而那扇小窗,和官僚机构有关,是“关上”的。

  

  如果用一种很具象的方法描述,如把“明月”变成“警察”,就没有感觉了。

  

  除了文字本身,这首诗告诉我们,还要看到整体的形式的变化。

  

  关于[诗歌音调与细节]。

  

  北京,作为诗人的主题,作为主角,是需要勇气才能来回答的:“风暴”领你(北京)起飞,马上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力量,以及人的那种复杂性。不仅仅是为了回家,而且想到了种种的力量、骄傲甚至是生死的复杂性。

  

  如何处理这首诗的复杂性,以及形式?

  

  --

  (学生提问):北岛老师,为什么这首诗会出现那么多连续意涵的换行?

  

  (北岛回应):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断句就像那个“回车”,如果第一句的“归程”放到了下一行,意涵就完全没有了。如果我们认为诗歌只是把长句放在一起,随便分割,就出问题了。诗歌的断句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结构就像建筑,除了柱子、基础之外,它还需要足够的空间,所以每一个“回车键”都要找到、找对足够的空间,使其产生不断回环的效果,这也是诗歌一个独特的点。其实,在翻译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是否尊重原作的语言节奏、音乐性、以及结构。

  

  --

  

  (naturaller:我觉得上这门课的人,不是作为一般的阅读者,或者一个诗人的崇拜者,而应该是诗歌的真正读者,进入一种穿越细节与形式的状态,去评价和再创作。)

  

  (naturaller:听这首诗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李志的《黑色信封》。记得有一次我从宣武门去84亩地,在地铁五号线上听这首歌以及另一首《来了》,竟然泪流满面。(这也太跳跃了...))

  

  ------------------------

  

  [小结]

  

  今天三首不同的诗歌:芒克这首是“青春诗”;韩东是中年诗人;而我那首,则可以算是老人诗歌了(大家笑),有很多复杂的经验在其中。

  

  今天这堂课,算是一个“叩门”,让我们进入到诗歌的台阶和文本。

  

  下一本书《古老的敌意》,是下次课我希望和大家谈的。以及洛尔迦的诗歌,希望大家回去能够好好读读。

  

  <第二堂笔记至此>

  

  

  ===================================

  

  【诗歌创作课第三讲】

  北岛教授

  新亚书院人文馆

  2013年1月31日

  (笔记中未作说明的“我”均指北岛)

  

  本堂课主要讨论两首诗和一位诗人。

  

  这次的上半堂课,先读一读诗歌,不同的风格。还是要从阅读开始,让大家不断地靠朗诵慢慢进入。先不要急着做理论分析。

  

  下半堂课,请同学们分A、B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是洛尔迦的诗歌和相关文章(参考《时间的玫瑰》第一篇)

  

  以后每一次课都会给大家准备一些诗歌,这次的是两首法文诗:保尔•艾吕雅(法国)的《自由》,和普列维尔(法国)的《公园里》。

  

  --

  [第一部分]

  

  第一首诗的背景很特别,当时是1942年,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时期。艾吕雅创作后,从阿尔及利亚将诗篇印成传单,通过飞机散发到法国各地,当时很多法国市民、士兵都会背诵这篇,可见影响有多大。

  

  请同学们先用中文读,再用法文读,如果有同学愿意用广东话朗诵,也欢迎,会有不同的效果。

  

  先请(王同学)用广东话朗诵,大家不要笑。

  

  再请(刘同学)用普通话、助教同学用法文来读。这首诗比较长,可能压力会大一些。还有人愿意找到英文版本来读吗?

  

  ------

  

  自由

  

  保尔•艾吕雅(法国)

  

  

  在我的小学生练习簿上

  在我的课桌和树木上

  在沙上在雪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

  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

  石头、鲜血、白纸或灰烬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金色的图像上

  在战士的武器上

  在国王的冠冕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丛林和沙漠上

  在鸟巢和灌木上

  在我童年的回声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夜晚的奇迹上

  在白昼的面包上

  在订婚的季节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所有的蓝布片上

  在太阳发霉的池塘上

  在月亮盘旋的湖面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田野上在地平线上

  在飞鸟的羽翼上

  在影子的风车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每一缕晨曦上

  在海上在船上

  在癫狂的山峦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云朵的泡沫上

  在暴风雨的汗水上

  在稠密而烦腻的雨帘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各种闪光的形体上

  在各种色彩的钟声上

  在自然的真理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苏醒的小路上

  在舒展的大道上

  在沸腾的广场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点燃的灯上

  在熄灭的灯上

  在我连成一排的屋舍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镜子把我的房间

  一分为二的果实上

  在我空如贝壳的床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贪吃而温驯的狗身上

  在它竖起的耳朵上

  在它笨拙的爪子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门前的跳板上

  在那些熟悉的物品上

  在得到祝福的火焰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所有应允的身体上

  在我朋友们的额头上

  在每一只伸出的手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惊奇的玻璃上

  在专注的嘴唇上

  在高出沉默的地方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被毁坏的避难所

  在我那倒塌的灯塔上

  在我烦恼的墙垣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冷淡的缺席中

  在赤裸的孤寂中

  在死亡的阶梯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恢复的健康上

  在消失的危险上

  在没有记忆的希望中

  我写下你的名字

  

  凭借一个词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生活

  我生来是为了认识你

  为了呼唤你的名字

  

  自由

  

  1942年

  (陈力川译)

  --

  北岛:

  这首诗,我曾经找过五六种不同的译本,都不够满意。而陈力川为了翻译,下了很深的功夫。

  

  我们先从基本的因素开始:隐喻--我们常说“像XX”,而隐喻让两个词之间出现碰撞的效果,如火化。大家是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词与词之间经常出现一些惊奇的效果?这常常很难,常常会难以发生效果,甚至只是堆砌而没有意义。

  

  除了节奏的处理之外,你们是否会考虑到方向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变化。

  

  这首诗是从小孩子(学生)的练习本开始的,这是非常具体的细节,可能“自由”是童年最早会写的几个词汇之一,然后慢慢展开意象。

  

  第一段第三行的节奏上的处理,后面的第三行也常常如此运用重复的变化(在沙上在雪上),甚至可以想象:纸、沙、雪都可以书写、绘画。从自然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到,课桌和树木的关联。第一段,是诗歌的起点,从童年开始,从那几个学习的字开始。

  

  接下来就有变化了。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石头、鲜血、白纸或灰烬/我写下你的名字。

  

  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经验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读过”了,他提到了石头、鲜血、白纸...灰烬是不能写字的,但他也写下来了。

  

  随后,“金色的图像”、“战士的武器”、“国王的冠冕”...我们发现,从童年开始,视野慢慢展开,直至几乎能够想象到的东西,都和自由产生了关系。自由非常具体,具体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和国王争夺领地...

  

  然后,“回声”出现了。很自然地,意象发生了变化。

  

  最后二段,又产生了变化:“凭借一个词的力量...”,结构变化了,最后用“自由”处理这个结尾。

  

  如果这首诗每一段都出现“自由”,这首诗会显得很无聊,而只有最后使用,效果很独特。

  

  从童年开始,到最后的自由,这首诗基本的推动力是有方向性的。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结构。这和诗人的经验有关,比如,艾吕雅肯定很喜欢狗,不然很难写出“在我贪吃而温驯的狗身上/在它竖起的耳朵上/在它笨拙的爪子上”。

  

  (同学A)我也觉得“狗”的这段很特别,因为通常看起来,自由和狗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其实,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应该是“自由”的一种。

  

  (同学B)我很喜欢“在海上、在岛上”那一段。因为这段话的意象给人很热情的感觉,视角也不断变化,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同时,音乐感很好;最后,和上一段有不同的感觉。

  

  北岛:

  “意象”这个词,英文是image。但在汉语语境中,“意”是从心中来的;“象”是外界的样子,所以“意象”不纯粹是外在的东西,还包括心中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常常说“通感”这个词,可以有五六个意象彼此相同,比如“在各种色彩的钟声上”,色彩和钟声有了通感。

  

  同学们要看到诗歌的跳跃性,也要考虑其中的连接。因为它不能象叙述性文学一样,如散文和小说。这首诗的空间处理,如小路-大道-广场;夜间-灯-屋舍;镜子-房间-床(这里“镜子把我的房间

  

  一分为二的果实上、空如贝壳的床上”带有带有超现实的效果)

  

  在这首诗歌中,让日常熟悉的物品也产生独特的效果。如“身体”、“额头”“手”,“在所有应允的身体上”--“应允”和“手”,“惊奇”的“玻璃”,“专注”的“嘴唇”,都会有很独特的效果。在词和词之间,我们常常会作“地平线”似的横向处理,但如果我们纵向来看,会有独特的效果。

  

  在后边,“被毁坏的避难所”、“倒塌的灯塔”这一段,出现了战争的危险。后面的一些词“冷淡的缺席”,“赤裸的孤寂”,“死亡的阶梯”,越来越危险。“赤裸”和“孤寂”放在一起,是非常新鲜的,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后面的一段,甚至有引导的意涵:“健康”“危险”“希望”...在这些负面的意境中,借助单单一个词的力量,能够获得“力量”和“生活”,那就是“自由”。

  

  我们每天都可以想想“阶梯”这个词,甚至生活就是不断爬向死亡。

  

  同学们在欣赏和以后创作中,也要注意到这种“方向性”。

  

  “自由”这个词,被人们用了太多次,甚至都没有意义了,但是在战争中,国土沦陷,“自由”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为什么如此“用滥”的一个词,还能产生一种很独特的效果,是和很多意象叠加的作用。

  

  

  除了主题之外,还有变奏,这“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中,有很多自然的描述:太阳,月亮,黑夜...都是大家平时创作中很常用的元素,但能够产生火花般的效果。比如“太阳发霉的池塘”,这不能用一般经验来解释,而是要靠意象表现出来。

  

  这首诗常常靠名词之间的关系产生效果,又用动词进行链接:“云朵的泡沫”、“暴风雨的汗水”,这样的连接很大胆,效果独特。水、云朵、暴风雨和雨帘都产生了独特的效果。太阳、月亮、黄昏、地平线、小路、大道、广场,如果平铺直叙,很容易称为陈词滥调。

  

  

  我不鼓励我们如何让隐喻发生变化?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意大利的《邮差》。

  

  (naturaller走神儿:啊!邮差!就是那部有着如“雪花满蓝”一样美丽音乐的电影!从听到帕尔曼演奏小提琴旋律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忘不了它!misomiso~milamiso~solasosofamifado~fami~~~~~竟然在这门课上重逢这部电影,这段音乐!生活啊,你有多么美妙!)

  

  对于诗人来说,每个人都要敢于挑战词汇既有的含义。但这种挑战并不容易,这需要结合自己的感受、经验和想象,我鼓励同学们要敢于冒险,尝试产生拼贴的效果--尽管这样做很危险。

  

  

  我说的这些,只是一点引导,希望让同学们进入诗歌中,并体会这首诗的特点:完全靠各种意象,来体现一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张力。最重要的,还是大家自身的体验。

  

  (同学C)我觉得应该有很多后来的作家模仿这首诗吧?因为我觉得这首诗很开放,结构也明确,让模仿的人容易上手(笑)。另外,它的意向有开有合,不像一些事写得顾影自怜,很矫情。所以我觉得这首诗这种很大气的感觉,会让读者产生亲和力,并有意愿来模仿。比如换另外的词汇,如“死亡”,“青春”等。

  

  北岛:你可以尝试着来模仿一下(大家笑),其实,模仿也并不简单。

  刚刚也有同学说,当年食指写的《相信未来》有这首诗的影子。大陆的一些作家也受到影响。在70年代初,我,郭路生等人都受过它的影响。我曾经在1973年写过一首诗《一束》,当时你们都没出声(大家笑)。是写爱情的,当时也是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下次课可以带给大家。

  其实一首诗,好的翻译,甚至可以进入它的文学中的一部分。

  

  我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同学们应该把这首诗背下来。

  

  (同学D)在我看来,这首诗从点到面,从面到点,有一种不停地在点和面之间变换的画面感。我也在想,如果我来写这首诗的话,我会从自己主观的心理出发,最后达到自由的画面。而艾吕雅则是从外界出发,不断转换图画,这是和我不一样的地方。

  

  北岛:我给大家推荐这首诗,就是希望同学们自己体验诗歌,我只是提供一种引导。对于“自由”这样的词汇,如何处理?我们通常会想到一系列空洞的概念,但这首诗最独特的是完全靠意向来组成一个词,很开放的空间,很独特的效果。甚至,题目和诗之间会产生一种张力的效果,到了最后一句话才出现“自由”。

  

  这首诗,最初是戴望舒翻译的,也非常重要。

  --------

  [第二部分]

  

  如果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的话,会知道有一部动画片,叫做《国王与小鸟》,就是这位普列维尔创作的。普列维尔也是法国的诗人,但他和艾吕雅有很大的不同,他平时喜欢写歌谣,诗比较简单,很短,但很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诵读这首《公园里》,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

  

  

  公园里

  

  普列维尔(法国)作/高行健译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北岛:

  这首诗是高行健翻译的,其实这首诗也有不同的译本。

  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你们觉得这首诗是怎么处理的?

  

  (同学E):喜欢,因为短。(大家笑)

  (同学F):我很喜欢这首诗,和之前那首不一样,它的跨度从千年万年的宏观时间,汇聚到了“你吻了我,我吻了你”这个具体的景象,然后,再分散开来,到巴黎,地球,宇宙。

  

  北岛:

  同学们注意啊,这里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我去了巴黎城市很多次,这个蒙苏里公园是一个巴黎城郊的地方,靠近大学城,诗歌很具体的地址。诗歌用“变焦zoomout”的手法,把时间的概念,转化成空间的概念。这个转变,从“初吻”开始,由时间概念转变为空间概念,而且就在那么一瞬间。

  

  我曾经看过不同的译文,我觉得这个译文是最好的。

  

  (同学G)“也难以”和“诉说尽”进行了断句,这是为什么?

  (同学H)这首诗描写爱情,我觉得这样的断句会让节奏变慢,把时间推过去,把空间拉回来,画面感会更好。

  北岛:断句常常是很重要的,诗人在强调这“瞬间的永恒”。在翻译中,也需要考虑原文的结构和音乐性(原文就是这样断句的,所以尊重原文)。同学们不要认为,断句只是随便按一下回车键。

  

  (naturaller走神儿:这首诗“zoomout”的效果,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常常读的那首西川的诗《把羊群赶下大海》:“黑夜的石头,在天空它们便是/璀璨的群星,你不会看见。”)

  

  北岛:我想,以后还是会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讨论一些诗。因为单纯从理论上来看诗歌写作,其实很枯燥,而大家互相交流,一起读诗,会更有意义。

  

  [naturaller:下课后,又去和北岛先生单独了刚才对于那种“zoomout”的感受。他说,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或者其单独的体量变化,都像是一个危险的平衡。掌握不好,就会难以表现出意向,甚至起反作用。《公园里》和西川的那首,都掌控得很好,是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

  [第三部分]

  北岛:

  今天的下半堂课,我们讨论洛尔迦。希望大家分组讨论诗人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把历史、事件、语言经验以及诗人本身。

  

  也请分享你们最喜欢他的哪首诗,为什么。

  

  (分组讨论后,集中交流):

  

  <吉他>

  洛尔迦

  

  吉他的呜咽

  开始了。

  黎明的酒杯

  碎了。

  吉他的呜咽

  开始了。

  要止住它

  没有用,

  要止住它

  不可能。

  它单调地哭泣,

  象水在哭泣,

  象风在雪上

  哭泣。

  要止住它

  不可能。

  它哭泣,是为了

  远方的东西。

  南方的热沙

  渴望白色山茶花。

  哭泣,没有鹄的箭,

  没有早晨的夜晚,

  于是第一只鸟

  死在枝上。

  啊,吉他!

  心里插进

  五柄利剑。

  

  《梦游人谣》

  洛尔迦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绿的树枝。

  船在海上,

  马在山中。

  影子缠在腰间,

  她在阳台上做梦。

  绿的肌肤,绿的头发,

  还有银子般清凉的眼睛。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在吉普赛人的月亮下,

  一切都望着她,

  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霜花的繁星

  和那打开黎明之路的

  黑暗的鱼一起到来。

  无花果用砂纸似的树枝

  磨擦着风,

  山,未驯服的猫,

  耸起激怒的龙舌兰。

  可是谁将到来?从哪儿?

  她徘徊在阳台上,

  绿的肌肤,绿的头发,

  梦见苦涩的大海。

  

  ―朋友,我想

  用我的马换你的房子,

  用我的马鞍换你的镜子,

  把我的短刀换你的毛毯。

  朋友,我从卡伯拉关口流血回来。

  ―要是我办得到,年轻人,

  这交易一准成功。

  可是我已不再是我。

  我的房子也不再是我的。

  ―朋友,我要善终在

  我自己的铁床上,

  如果可能,

  还得有细亚麻被单。

  你没有看见我

  从胸口到喉咙的伤口?

  ―你的白衬衫上

  染了三百朵褐色玫瑰,

  你的血还在腥臭地

  沿着你腰带渗出。

  但我已不再是我,

  我的房子也不再是我的。

  ―至少让我爬上

  这高高的阳台;

  让我上来,让我

  爬上那绿色阳台。

  月亮的阳台,

  那儿水在回响。

  

  于是这两个伙伴

  走向那高高的阳台。

  留下一缕血迹。

  留下一缕泪痕。

  许多铁皮小灯笼

  在屋顶上闪烁。

  千百个水晶的手鼓,

  在伤害黎明。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绿的树枝。

  两个伙伴一起上去。

  长风在品尝

  苦胆薄荷和玉香草的

  奇特味道。

  朋友,告诉我,她在哪儿?

  你那苦涩姑娘在哪儿?

  她多少次等候你!

  她多少次等候你,

  冰冷的脸,黑色的头发,

  在这绿色阳台上!

  

  那吉普赛姑娘

  在水池上摇曳。

  绿的肌肤,绿的头发,

  还有银子般清凉的眼睛。

  月光的冰柱

  在水上扶住她。

  夜亲密得

  象一个小广场。

  醉熏熏的宪警,

  正在敲门。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绿的树枝。

  船在海上,

  马在山中。

  《黎明》

  洛尔迦

  纽约的黎明

  有四条烂泥柱子

  和划动污水行进的

  黑鸽子的风暴。

  

  纽约的黎明

  沿无尽楼梯叹息

  在层层拱顶之间

  寻找画出苦闷的甘松香。

  

  黎明来了,无人迎入口中

  没有早晨也毫无希望

  硬币时而呼啸成群

  穿透吞噬弃儿们。

  

  他们从骨子里最先懂得

  既无天堂也无剥光树叶的恋情:

  出路只是数字与法律的污泥,

  无艺术的游戏,不结果的汗。

  

  无根科学的无耻挑战中

  光被链条与喧嚣埋葬。

  而晃荡的郊区不眠者

  好象刚从血中的船骸上得救。

  

  

  《伊涅修-桑切斯-梅亚斯的挽歌》

  洛尔迦

  一摔*与死

  

  在下午五点钟。

  正好在下午五点钟。

  一个孩子拿来白床单

  在下午五点钟。

  一筐备好的石灰

  在下午五点钟。

  此外便是死。只有死

  在下午五点钟。

  风带走棉花。

  在下午五点钟。

  氧化物散播结晶和镍

  在下午五点钟。

  现在是鸽与豹搏斗

  在下午五点钟。

  大腿与悲凉的角

  在下午五点钟。

  低音弦响起

  在下午五点钟。

  砒素的钟与烟

  在下午五点钟。

  角落里沉默的人群

  在下午五点钟。

  只有那牛警醒!

  在下午五点钟。

  当雪出汗

  在下午五点钟。

  斗牛场满是碘酒

  在下午五点钟。

  死亡在伤口生卵

  在下午五点钟。

  在下午五点钟。

  正好在下午五点钟。

  灵车是他的床

  在下午五点钟。

  骨与笛响在他耳边

  在下午五点钟。

  那牛向他额头咆哮

  在下午五点钟。

  屋里剧痛大放异彩

  在下午五点钟。

  坏疽自远方来

  在下午五点钟。

  绿拱顶中水仙喇叭

  在下午五点钟。

  伤口象太阳燃烧

  在下午五点钟。

  人群正砸破窗户

  在下午五点钟。

  在下午五点钟。

  噢,致命的下午五点钟!

  所有钟表的五点钟!

  午后阴影中的五点钟!

  (*原译注:“摔”是斗牛的术语,原文是Cogida,就是牛用角把斗牛师挑起来,摔出去。)

  

  (同学A):我们都很喜欢《吉他》和《斗牛士挽歌》这两首诗,我们觉得,这两首诗的节奏上非常有特点。《吉他》越来越急促,融入了很浓烈的感情。而《斗牛士》中,每一个意向都会有“在下午五点钟”,一直在强调,把“死亡”和“下午五点钟”画上了等号。“担架”、“棉花”等,也和死亡有联系,节奏感慢慢加强,到了最后的结尾,用了三个叹号——致命的、所有钟表的、午后阴影的,整个诗的节奏感都很棒。我们都不太喜欢《纽约的黎明》这首诗,因为它不是很美好的感觉,给人一种黑色的意向。

  

  (naturaller感想:我反而很喜欢《黎明》,因为它展现出了一种不一样的力度,那是一种从原本的熟悉与热爱的故乡,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从山川田园到钢筋水泥森林,从人文气息到科技理性,美国对诗人的那种冲击感,那种无措的潮水帶來的沖擊感。

  老师在书中曾说道,《黎明》后半段太理性,用了“数字”“法律”等词,削弱起初的惊人意向,可惜。我却恰恰喜欢这后半段:几个接近绝对零度的词,看似突兀地插入,恰恰造成一种难以抵挡的坠落感。加上“不结果的汗”这句,让人彻底进入诗的巨大的难以言说的失重空间中。

  在我看來,洛尔迦的感受绝不是孤例。比如德沃夏克,这位东欧作曲家到美国后,也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在这样的冲击下,他的作品,也有了更加不同的意向。正如那首经典的第九交响曲,我前几天每每读《黎明》,就会想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中的一段旋律。一会儿应该也给老师听听。)

  

  (同学B):我们在读《梦游人谣》的时候,注意到诗中的颜色有很多转换,除了绿色之外,还有鲜血;嗅觉也有很多转换-有龙舌兰,薄荷以及香草等等。另外,这首诗前面营造了一种很迷幻的感觉,但最后又有一个警察出现,突然之间从梦中回到现实,有一个虚实交错的感觉。

  

  (同学C):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问题不太清楚——诗中那两个男人(两个伙伴)和一个女人(少女)之间的关系好像比较复杂(大家笑)。此外,我也考量到作者自己的性取向,这和他对于爱情的特别描述可能有关系。

  (naturaller感想:性取向和爱情是两回事儿啊,不同的取向,憧憬和投入的都是美好的爱情,怎么就特殊了呢?)

  

  (同学D):读了《吉他》和《梦游人谣》,我觉得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欲说还休”,充满了害怕梦想回到现实的一种悸动。

  《吉他》运用了几组印象,比如酒杯,哭泣,这说明作者构建的梦想不可能变成现实,所以才哭泣。“不可能“展现的是绝望。第二段中,”白色山茶花“,“没有早晨的夜晚”——夜晚在延续,“第一只鸟死在枝上”——作者最初的梦想被扼杀。这样的感觉一直在重复。

  《梦游人谣》也是对于理想生活可望不可及的态度。比如“徘徊在阳台上”“梦中苦涩的大海”,然后在第二段,笔锋一转,说“这种交换是不可能的”,意即现实不允许我这么做。再后一段,黑色和绿色是一种反差,而姑娘和最后一段的宪警,又是一组反差。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宪警”是把梦想拉回现实,但是,如果拉回现实的话,为什么不用“清醒的”宪警,而是“醉醺醺”的宪警呢?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摇摆不定,他不听徘徊于梦想和现实中。最后,作者依然停留在幻想中,不能自拔——绿的世界中。

  

  北岛:关于这个宪警,我也想讲一下儿。当时西班牙右翼的暴力很严重,杀了很多人,洛尔迦最后也死于右翼的“长枪党”。所以洛尔迦在这里用宪警,在一个静谧的梦幻中,出现了现实,这就有了一个坚硬的效果——突然好像前面出现了一个不愿看到的事物。

  而且这首诗中运用了对话。同学们可以看到这些对话好像有点突然,但实际上,他是讲了两个吉普赛人的故事——洛尔迦之前写过很多戏剧,这里的对话造成了一种叙事性的效果,这也是很独特的。

  诗人写到“千百个水晶的手鼓在伤害黎明”,后来作者曾经引用过这句话,他说“我会告诉你我看见它们,在天使的手中和树上,但我不会说得更多,用不着解释其含义。它就是那样。”这常常是诗人的一种感受,是一种独特的效果,而不是过多的解释。

  这首诗,扑朔迷离,多变,却又非常完整。

  

  这首诗一开始“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绿的风,绿的树叶,船在海上,马在山中。”,一个歌谣的效果,其实造成了一个很独特的诗歌的推进。吉普赛人,警察,静与动的效果,很独特。

  另外,“霜花的繁星和打开黎明之路的黑暗的鱼”,“无花果用砂纸似的树叶摩擦着风”,这就是他处理黎明的动态的效果,鱼的游动,也的摩擦,和黎明产生了关系。

  

  同学们还请注意时间上的变化。这首诗写于1921年,当时洛尔迦23岁。他在之前写《吉他》的时候受到了深歌音乐的影响,到了第二段,他所运用的形式已经比以前丰富了。在他到1927年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的诗歌处理得更复杂了。但是,1929年,他去纽约呆了九个月,这九个月让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他在西班牙的南部,然后去马德里,再去纽约,所以《纽约的黎明》对他非常重要——第一次由自然意向变成了都市意向。当然,这里我认为甚至也有一些让以后的诗歌更加丰富的变化。

  

  北島:

  下面我说说洛尔迦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首诗,就是这首对斗牛士的挽歌。

  

  这首诗的主人公桑切斯梅亚斯是非常有名的斗牛士,也是作者的好朋友。他本来应该退休的,但决定继续事业,最终死在斗牛场上。

  

  这首诗一共四章,第一章最为重要。电影《加西亚洛尔迦的失踪》开头就是这首诗:在下午五点钟,正好在下午五点钟。

  

  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五点钟”不断地重复,重复到了几乎已经沉闷,但又非常尖锐,其实这个过程中每个时间都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石灰、药,等等,甚至用了夸张的语言,比如“骨与笛响在耳边,又如“伤口像太阳燃烧”。像这样的词。

  

  诗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时间向前推进,造成不断切割的意向,出现了蒙太奇的效果,像一个鼓点一样。这也是因为,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预感到自己要死亡了(事实上两年后他被长枪党枪毙)。这种预感,这种尖锐,他自己说,“我想那个小时也在等着我,尖锐,精确地向我招手“。所以说,他对这个“五点钟”的处理是经典性的。

  

  我们要看他怎么处理这个节奏性。它的节奏,关键是这首诗的第四章,同学们有时间也请读一读。这首诗最后一章的结束,作者提出了对于死亡的看法,结构上,句式非常非常长,很悠长,很慢的处理,带有深歌的效果。所以这么来看,这首诗就变得非常独特了。希望同学们能够看这首诗的全部四章,这是他最长的一首,大概有三百多行,写了一段历史,以及对死亡的看法——从死亡的过程,到对死亡的歌颂。他说,“这要好久,可能的话,才会诞生/一个险境中如此真实丰富的安德露西亚人,我用呻吟之词歌唱他的优雅,我记住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典故,这个斗牛士在16岁的时候,第一次斗牛,当时他是一个小孩儿。而当他老去,最后一次斗牛时,忽然摘下了自己的帽子,好像在回忆16岁时候的经历。

  这也是我在《时间与玫瑰》中写洛尔迦这篇文章的题目。

  

  

  从早期的《梦游人谣》,到后来的《吉他》,直至到了美国的《黎明》以及后期的斗牛士挽歌,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轨迹。

  

  我曾经说,老天成就一个人,并非易事。洛尔加扎根格林那达,在异教文化的叛逆与宽容中长大;自幼有吉普赛民歌相伴入梦,深入血液;父慈母爱,家庭温暖,使个性自由伸展;三位老师守护,分别得到艺术(社会和文化的滋养;与作曲家发亚(画家达里交相辉映,纵横其他艺术领地;马查多等老前辈言传身教,同代诗人砥砺激发,再上溯到三百年前的贡古拉,使传统融会贯通;从格林那达搬到马德里,是从边缘向中心的转移;在纽约陌生语言中流亡,再返回边缘;戏剧的开放与诗歌的孤独,构成微妙的平衡;苦难与战乱,成为无尽的写作源泉。

  

  一个人的诗歌,和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在西班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或西方的文化分野,其实他们受到东方、包括北非的很多年影响。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除了文本之外,也要看到历史、经验和语言的丰富性。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这本书进行一般地阅读,而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经验,包括后来的翻译。

  

  我希望大家在春节前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后面的课程重心,可以向写作和翻译转移。

  

  再次说一下,我认为,大家要敢于模仿诗作。

  

  大家春节后见。

  

  [naturaller:下课后,给北岛老师听了德九第二乐章那段富有启示性的旋律——没有这段音乐更適合成为洛尔珈《黎明》一诗的背景音了。我甚至怀疑,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房间里就在放着这首曲子。他听后也觉得和这首诗歌有融合的感觉,还分享了自己当年去美国时候的一些感受。]

  

  <第三堂笔记至此>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254528/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6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