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作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能多为社会贡献一些精神食粮,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本来是好事,可是,如果只因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种好事就要大打折扣了。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是什么?其实就是文字垃圾,生活垃圾污染的只是人的身体,而文字垃圾残害的则是人的心灵。
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曾劝告高产作家们“不要急功近利”:“我希望我们的作家气魄能更大一点,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作品,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成功的作品,真正反映一个时代的作品,现在发表或者若干年以后发表都一样,这样,就不会为了发表,而迁就一时社会的文化的气氛,违心地修改自己的作品,甚至动摇原来气魄雄大的构思……既然献身于文学,还经不住一时名利的诱惑吗?要决心写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不怕埋没的。不要急,不要迁就,不要迁就一时的政策,不要迁就各种气候。像卡夫卡的作品,甚至是死后才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的。《日瓦戈医生》,不是也在帕斯捷尔纳克死后才在苏联发表吗?”
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写作,也是慢工出细活,那本《寻找家园》,他写了十多年;新近出版的《草色连云》也写了好几年。作为一个美学家,他的骨子里有着强烈的精品意识,对于那些所谓的高产作家,他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一些作家很自豪一天写了多少字几天写了一部长篇……我很惊讶:被作者如此对待的作品,可以是他灵魂的表现、心血的结晶吗?可以是人文理想的崇高诉求吗?”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真正决定一个作家是否伟大的,不是其作品的数量,而是质量。很多优秀的作家,一生只写过一本书,但却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有的只因一首诗或一句诗,就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家。作家丁玲曾提出过著名的“一本书主义”,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作品不能光图数量而忽视质量。
201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从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起,到2011年获奖止,从事诗歌创作57年。但在这57年漫长的岁月中,他所写的诗,一共只有163首,平均每年还不到3首,只可以做成薄薄的几册口袋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