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诗歌赏析(20首·章)
李黑
抒怀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赏析:诗人李少君的这一首名作,数年来好评如潮。究其原因,主要是诗人在继承传统诗言志的基础上,彰显出别具匠心的自然抒情风格。诗人曾说:“我从小在乡下长大,大自然就是我的客厅,我基本每天都以自然为家。”又说:“在我看来,自然就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显然,这首诗已体现出最高价值。
抒怀,一般认为是抒发情怀。但是,读罢诗作,针对文本来看,我认为抒怀应该是指诗人伤感怀旧,抒发相思之情。诗作上演二人转,以爱情为主。情侣对峙,楚河为界,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很明显,是因思想观念的差距之大。
“而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从理性上来审视,这一种理想是远大的,属于豪壮派。但是,“我”却不敢苟同。因为“我”有“我”的理想。面对这样的尴尬氛围,机敏的诗人,让“我”即不附和谄媚,也不据理力争,而只是把不同的理想和盘托出,让对方三思而后行。执子之手也好,不执子之手也罢。
使人为之亮眼的是,“我”的理想出手不凡,一爱惊人,具有激荡的抱负,恬静的生活,美好的未来。“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一套”,暗示岁月漫长,“云”,暗示不论外界怎样变幻莫测,都翻不出“我”的掌心。“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间以一两声鸟鸣)”,暗示出要建设一个桃花源式的爱情小窝。“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希望命里带有一位天使般的千金宝贝,这也是对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的一种善意的反叛,从另一个角度烘托了“我”的爱心。“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暗示不仅“我”不会忘记今天这个日子,以及这棵树下的约会,而且还要让下一代也记住这个日子这棵树,进一步丰实了“我”的爱。同时,从这里更能看出诗是以伤感怀旧为主旨的。
前面已作交代,由于双方思想观念的差距之大,将致使“执子之手”的美好愿景最终化为泡影。尽管诗人没有明示出结果,但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揣摩出来。诗人赋诗于此,进一步说明得不到的女人是最美的女人,也是最值得思怀的天使。
诚然,随着岁月物转星移,生活吐故纳新,人性飞跃发展,诗人的这一名作,已超越自然、爱情的范畴,上升到美学、哲理的至高境界。
流水
每次,她让我摸摸乳房就走了
我在我手上散发的她的体香中
迷离恍惚,并且回味荡漾
我们很长时间才见一次面
一见面她就使劲掐我
让我对生活还保持着感觉
知道还有痛,还有伤心
她带我去酒吧,在包厢里
我唱歌,她跳艳舞
然后用手机拍下艳照再删除
我们最强烈的一次发作是去深山中
远离尘世,隔绝人间
我们差点想留下来不走了
可是她不肯跟我做爱
只让我看她的赤身裸体,百媚千娇
她让我摸摸她的乳房就抽身而去
随后她会发来大量短信:
“亲爱的,开心点,我喜欢你笑”
“这次心情不好,下次好好补偿你”
“我会想你的,再见!”
我承认我一直没琢磨透她
她孤身一人在外,却又守身如玉
这让我为她担心,甚至因此得了轻度抑郁症
而她仍笑靥如花,直到有一天
她乘地铁出门,将自己沉入水底
随流水远去,让我再也找她不到
赏析:小时候看过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的《茶花女》,这部小说是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书中主人翁茶花女是一名妓女,但她善良、纯洁、可爱。亚芒不嫌弃她的职业,与她相互爱得死去活来,谱写出一曲爱情赞歌。书中的性描写,至今想起来还脸烧心燃的。
看了《茶花女》,再来看诗人的这首诗,顿觉未尝不可。诗里的“她”与茶花女的人生殊途同归。要说有区别,茶花女接受了亚芒的性爱,而诗里的“她”没有接受“我”的性爱;茶花女最终害肺病而死,而诗里的“她”最终“将自己沉入水底/随流水远去……。
诗里的“我”与亚芒的人生也是殊途同归。要说有区别,“我”像一个机器人,只知道摸摸她的乳房,拍拍她的艳照,还想拉她做爱,做不了爱就害抑郁症,连她频频发出的求爱短信都不知道回复,连她在做什么职业也不了解,甚至连她为什么要“将自己沉入水底”也不予过问;亚芒则不同,明知道茶花女的职业不耻于人,但他还是超乎寻常的爱她,关怀她,直到把爱的触角深入到对方的心灵深处,使其受到感化,自投情网,甚至为了她,亚芒勇于去与情敌决斗,导致事发逃亡。
《流水》一诗,有如现代版《茶花女》,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普遍矛盾以及人性之爱的缺位。尽管诗作没有像《茶花女》那样用疯狂的性描写来烘托永恒的爱情,但是它对人物的塑造、对社会的针砭、对艺术的探索,都是值得肯定的。
时下流行有一个段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车不愁船,只愁拿钱买不到心爱的姑娘。诗人的这首诗,还算是这个段子的诠释。一句话,沟通千岁,理解万岁。
夜深时
肥大的叶子落在地上,触目惊心
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耀眼眩目
这些夜晚遗失的物件
每个人走过,都熟视无睹
这是谁遗失的珍藏?
这些自然的珍稀之物,就这样遗失在路上
竟然无人认领,清风明月不来认领
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
赏析:诗人李少君的诗作,多为袖珍经典,意境纯朴,抒情节制,议事以小见大。读他的诗,有听古筝的感觉,使人心悦。
他的这一首诗,也许你将熟视无睹,一翻而过,那你就错过了一次认领“珍藏”的良机。诗的时令选择为“深夜”,只有这个时候才容易唤起人们的“触目惊心”。肥大的叶子,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人们却熟视无睹,清风明月与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从文本表面来看,是写人与社会总是与美好的事物擦肩而过,产生冷漠以待的排斥、对立,甚至抛弃。但细细咀嚼,诗却使人想得更多、更深、更远。
诗的意象,多有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言简意明,写到为止。叶子也好,玉兰花也好,它们很容易使人想到不同的人物来。比如,在哪些乱七八糟的年代,在深夜的路上,到处都可以遇到拉客的“玉兰花”,她们就像无家可归的落英一样,没有人正眼相看,没有人同情,也没有清风明月与大地天空来认领。如此一探究,诗就非同小可了。
当然,诗还可以使人联想到其他。夜之深,我想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引人“触目惊心”吧。《随园诗话》里有云:“阅世兴亡疑有眼,辨人好丑总无声”。诗人以诗发声,不知要比“总无声”强多少倍呢。
自白
我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
定居在青草的殖民地
山与水的殖民地
花与芬芳的殖民地
甚至,在月光的殖民地
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
但是,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
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
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赏析:关于自白的诗,我国古代一般称之为自律,也就是言志。白居易的《三年为刺史》里云:“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以此开展自我批评。国外甚至出现了“自白诗派”,以美国伯特·罗威尔为首的自白派,主张以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不过,他们的诗作多与颓废、痛苦、疯狂、自杀、自弃有关。
诗人李少君的自白诗却“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诗的劈头一句,“我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取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人刮目相看,显得手足无措,打破了心理防线。当你捧卷而思时,你又不禁为诗人的奇思妙想而喝彩。所谓殖民地,本意是指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其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均被人剥夺。而这首诗里的殖民地却是指美好、神秘的自然精神王国。看,青青的草,艳艳的花,爽爽的芬芳,皎皎的月光;听,悠悠的牧笛,徐徐的和风,款款的诗韵,舒舒的心声……。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山水殖民地啊。
诗人愿当“自然精神殖民地的居民”,只为修身。提到修身,这可是自古以来的第一大人生课题,不乏优秀答卷。《礼记·曲礼》指出,“行修言道,礼之质也。”意思是礼之本在尊重,这是修身。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拒收他人送的宝石,说:“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这是修身。明朝谢迁拒绝大户人家的千金的色诱,训斥说:“试问你今日为了贪求片刻的欢乐,致令你一佳人同你一起蒙羞于未来,你心理能安吗?”这也是修身。
偈语
一团黑云笼罩下的山间小城
大片白云映照着的海边寺庙
我一路独自开车
从交加大雨中抵达明媚晴空
迎面而来的鸟啼对我如念偈语
赏析:读诗人的这首诗,首先得迈过破题这一道坎。所谓偈语,按人们形象的解说是,佛经是佛法之本,偈语是其末,佛经是树干与青柯,偈语是叶片与花朵。由此想开去,那这首偈语诗是连着“佛法”的。
诗里的小城与寺庙,这两个意象,前者主实,后者主虚。小城喻一团黑云笼罩下的红尘世界,寺庙则喻明媚晴空下的精神世界。诗人为什么要用“寺庙”这一意象呢,因为这首“偈语”诗是与佛经血肉相连的,而佛经大多来自于“寺庙”。
神降临的小站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仑贝尔大草原中央
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四行诗
西方的教堂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吗?
我宁愿把心安放在山水之间
不过,我的心可以安放在青山绿水之间
我的身体,还得安置在一间有女人的房子里
南渡江
每天,我都会驱车去看一眼南渡江
有时,仅仅是为了知道晨曦中的南渡江
与夕阳西下的南渡江有无变化
或者,烟雨朦胧中的南渡江
与月光下的南渡江有什么不同
看了又怎么样?
看了,心情就会好一点点
可点评
赏析:诗人锁定南渡江这一意象来抒发豪情壮志,别有洞天。不说岁月如长河,也不说历史如长河,单说江山社稷,就很有分量了。
江山社稷,重叠词组,小指国家,大指世界。古时候传说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并设有社稷坛。社稷坛的坛面铺设着黄、青、白、红、黑五种色彩的五色土,象征着国家疆土。
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南渡江,使它一如社稷坛,呈现出色彩各异的灵象。这是诗人经过旷日已久,反复观察凝聚成的结晶。“看了又怎么样?”,哦,“看了,心情就会好一点点/可点评”。这里的“心情”,就是人文关怀的伟大胸襟;这里的“点评”,就是指点江山的宏大气概。言虽轻,情却重。
关注江山社稷,弘扬人文关怀,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然而,随着世风日下,爱江山社稷以及弘扬人文关怀的现状令人堪忧。百姓也好,名人也好,官人也好,如果大家都来照照这一面镜子,恐怕不得不汗颜自惭吧。
因此,诗人的这一首《南渡江》,读来虽然使人倍感亲切,但又感心情异常沉重。
废园
表面随意生长的花花草草
其实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
看似杂乱荒芜的园子
昨天刚刚细致清理过
连那些似乎漫不经心的行人
也是专程赶来的游客
只有小兽例外,一闪而过的影子
它的惊慌是突然的
远望
天空含着一个古老的月亮
我含着一颗怀乡的心
在恍惚之中隐约望见:
山路上,父亲头顶着月亮
在前面走着
我跟在后面,拖着长长的瘦小的影子
赏析:读诗人的《望月》,使人想到李白的一些诗句,李白在《静夜思》里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里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少君先生的这首诗,不仅融汇了以上两方面的意境,而且把诗人自己及至亲都置放到其中,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感受身同。上片写虚,但虚如明灯;下片写实,而实如瘦影。就这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相生,余味绕夜。“天空含着一个古老的月亮/我含着一颗怀乡的心”,两个“含”字,动漫而含蓄,使思念之情欲吐不能,欲咽不能。特别是第二个“含”字,把一颗思念之心一下提到了口上,思念之切尤为感人。
下片更为精彩,如果没有深厚而艰难的农村生活体验,是难以写得如此历历在目、形象生动、点铁成金的。“山路上,父亲头顶着月亮/在前面走着/我跟在后面,拖着长长的瘦小的影子”。父亲披月的身躯与“我”饥瘦的童年形成巨大的反差,更加烘托出父亲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爱戴之情。月下的父亲使人联想到泰山挑山工与三峡背山工,沉重的劳作,沉重的责任,使下一代高山仰止而又担惊受怕。
同时,“我”长大了,进城了,望月咏诗作赋,而父亲仍在乡下顶月赶工。城乡差别何时进入零距离,这既是诗作的弦外之音,又是诗人仰天呐喊的心声。
隐士
隐士,就应该居住在像隐士藏身的地方
寻常人轻易找不着
在山中发短信,像是发给了鸟儿
走路,也总有小兽相随
庭院要略有些荒芜杂乱
白鹅站立角落,小狗挡住大道
但满院花草芳香四溢
宛若打开了一大瓶香水
然后,就象你所知道的
房子在水边,船在湖上
而那些不时来探访隐士的人
心,飘到了云上
赏析: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因隐士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产生了灿烂的隐士文化,它为提升民族精神的素质,提高民族精神的地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绝大多数人并未过上隐士生活,而他们从思想深处都已倾向于隐士精神。随着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践踏,特别是城镇生活矛盾的日益激化,人们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更趋急迫。
因此,诗人及时捕捉到人们希冀隐士生活的这一信息,便以诗先行,为人们打造了一个隐士理想的归宿。“隐士,就应该居住在像隐士藏身的地方/寻常人轻易找不着”。诗一开头就给人洗脑,让人端正心态,有一个正确的隐士理念。是的,如果连寻常人都能轻易找到隐士藏身的地方,那也就不叫真正的隐士了。对隐士的居所的定义,其潜台词就是期盼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务必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净化。
诗人以原始的运作方式搭建出隐士小窝,在这里,你可以给鸟儿发短信,与小兽散步。你可以在水边的房子里做梦,在湖上的船舷上垂钓。你可以接见心心相印的志同道合者,以心换心,让友情比桃花潭水还深,让快乐比蓝天白云还高,让那远方的鸿儒、白丁因妒忌而瘦,因羡慕而疯。
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说,“诗歌不是要我们保持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而是告诉我们自由。”请看,诗人的这首隐士之作,基本上完成了诗应该完成的这一使命。
寺院
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的寺院
也在洁白的玉兰花的笼罩之下
墙角的一枝枝桃花艳夺魂魄
即使在明丽的晴日里
也抵挡不了精神的虚空
山间溪水与岩石夜夜相扣,溅起清响
清晨起来,轻雾一缕一缕漫入寺院
虚无亦一丝一丝侵袭心灵
窗外,是虚空之上叠加虚无
窗内,是虚无之中涌现虚空
中年之悟
人到中年才醒悟:人生乃一场盛宴
酒已斟,菜已上,但大家其实没有什么吃的兴趣
要的只是一个过程和仪式
莺歌燕舞当前,我只需将面前的一杯茶慢慢饮尽
待手头的一枝香烟静静烧完
倒是要防范那些意外的伤害
不小心就手指割破,舌头被咬
抑或血压升高,心脏加速
最可怕的还有隐私泄露,小人陷害
生活宛如一团乱麻且将自己缠入其中牢牢缚住
谨小慎微,才是生活的真相与本质
我也不再是烟花般爆发瞬间灿烂
但我有了精雕细琢的工匠的沉着
和足够的耐心,我的耐心如流水
持续且绵延不绝……
赏析:读诗人的这首诗,不得不先谈一谈孔子。孔子37岁回鲁国,然后他一心办学教书育人,和学生们朝夕厮守,一教便教到了50岁。孔子兴教,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提拔他做了官。“四十不惑”,可能就是孔子通过这个时期的磨砺而悟出的至理名言。意思是说,人到中年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知道该干什么了,也能判断出世事的是非、善恶、美丑了。
显然,诗人创作这一首诗时,正值“四十不惑”的人生黄金年华。“人到中年才醒悟:人生乃一场盛宴”。诗人的不惑,是酒菜已经没有兴趣,要的是这个过程和仪式,借品茶品烟之机,宣言不惑之志。“谨小慎微,才是生活的真相与本质”,因为生活宛如一团乱麻,理不清剪还乱。因此,你要具有耐心,要学会防微杜渐,把不该存在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小到割破手指,咬破舌头,血压升高,心脏加速,隐私泄露,大至遭受小人陷害等方面。
诗人的不惑还在于,“我也不再是烟花般爆发瞬间灿烂/但我有了精雕细琢的工匠的沉着/和足够的耐心……”。两种意境,一个转折,尽得风流。未到中年,人生烟花般灿烂,但美好掩饰不了冲动、暴戾、炫耀的瑕疵;人到中年,人生工匠般沉着,凡事都能精雕细琢,用足够的耐心。诗人独出心裁,把宛如一团乱麻、理不清剪还乱的生活喻成打造工艺品的原始坯料,把踏入中年的人生喻成沉着而精雕细琢的工匠。其大师气度,大家形象呼之欲出,璀璨纸端,壮人胸怀。
这首诗以“悟”为载体,所以诗语诗情如绵延的流水徐徐而来,给人一种忆念之美。它“随风潜入夜,
何为艺术,而且风度
静穆,晨光似弦
猫儿在墙上,迎着清风
悠闲地弹起阳光的五线谱
然后,一曲完毕,挥一挥手
踩着猫步走了
良久
世界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赏析:像诗里的“艺术”这样得到世界认可的个案我已知道不少,但像诗人这样描写“艺术”的诗却还是第一次读到。
海子在卧轨自杀之前,他的诗作几乎被诗坛打入冷宫,而卧轨自杀之后,他的诗作竟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绿遍大江南北,甚至绿遍世界各地。被誉为19世级人类最著名的荷兰艺术家梵高,直到他开枪自杀后,其作品的声誉才一路飙升,为世人称道。他创作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在1990年以8250万美元的奇迹售出。
诗人的这首诗不仅题材重大,而且意境明丽灿烂,诗意浓郁盎然。诗人把晨曦初照、晨光似弦的早晨写成一支艺术阳光曲,且由猫儿迎着清风弹演,然后“一曲完毕,挥一挥手/踩着猫步走了”。猫儿的性格宛如《红楼梦》里撕扇的晴雯的性格,纯洁、坦荡、泼辣,给人一种爱不忍离的留恋。诗的剧场选址,布景设置,剧情的艺术性、完美性均已达到神奇的境界,使人叹为观止。
然而,即使是这样奇迹般辉煌动人的艺术,也难以交到逢时的走红。你看,“良久/世界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是这并不影响诗的感染力,反而使诗更加趋于深刻和理性。俗话说,令人品味不尽的是千年陈酿。真正的艺术,是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的,也是不怕一时的埋没的。它并不在乎于急功近利,青睐于即时即刻的反馈。
一如明鉴,从猫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诗的风度,从猫儿的琴声里,我们听出了诗的艺术。所以,世界将会再一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早归人
穿越黑夜,不想惊醒沉睡的城市
最后却还是要敲响家门
我在细雨蒙蒙的清晨归来
担心打搅尚在梦中的年迈父母
静静地站在院子里,等候鸟啼天明
想起这么一句诗,兀自微笑
傍晚
傍晚,吃饭了
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亲
夜色正一点一点地渗透
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
我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推远一点点
喊声一停,夜色又聚集围拢了过来
我喊父亲的声音
在林子里久久回响
又在风中如波纹般荡漾开来
父亲的答应声
使夜色似乎明亮了一下
偶过古村落
村头,鲜艳的凤凰花在枝头招摇
回首处,一扇小门春风外
满院绿荫红杏生
来时是蝴蝶引路,如入迷宫
去时则黑狗相送,走出花丛
村庄仍然掩映在老榕树的庇护下
窗口的青山,也越来越远
古井里的那一潭幽绿
是此地最迷人的古董
境界里有芬芳
我驻足于北方的庭院
目光辐射至边疆
这一夜我的胸襟也辽阔得无边无疆
我心中只容纳一个你
然后把更广大的空间留给了世界
如同空旷的大地上生长出江山
涵养亦如平原,推崇高峻
仿佛深空,点缀明月
在高楼上看烟花,幻美乍现
墙角的那一支玉兰花从夜色里闪出
芬芳逸向清远
芬芳中出境界
境界里有芬芳
“墙角的那一支玉兰花从夜色里闪出/芬芳逸向清远”,这既是闪射出的爱情之光,又是闪射出的人性之光,还是闪射出的希冀之光。所以,“芬芳中出境界/境界里有芬芳”。
人生如谜,又如植物。只要把握住谜底,谜就会不猜而明,醍醐灌顶。只要合适的光照、温度、水、空气,植物就会不经意的改变自己。但是,谜常常丢失谜底,植物常常丢失生长的条件。
河西走廊的雪
这里是古战场﹐张掖﹑武威﹑嘉峪关的狼烟
这里是伤心地﹐沙漠﹑戈壁﹑玉门关的折柳
我们在此徘徊流连﹐我们在此涕泪感慨
一次一次地设想千百年前﹐若自己置身此地
会是一名戍官﹑千夫长抑或司马
还是一位僧人﹑胡商或者店小二
数不清多少历史故事与事故在此交替演绎
前方无事﹐将军夜宴﹐歌吹日纵横
杀气雄边﹐沙场鏖战﹐朽骨几成堆
还有天马东来﹐丝绸西去
也曾胡姬旋舞﹐汉使张狂
佛典逐渐传入﹐驼队无故失踪
盗贼潜伏草丛﹐家族流离失散……
但一夜风寒﹐大雪就会覆盖山川大地
最终﹐是雪白占领了世界
最终﹐是空无和美赢得了胜利
赏析:凭吊古迹,缅怀先贤,算是骚人墨客的优良传统。但多以一己言志为主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登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清照咏楚霸王刘邦投水的乌江,咏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甚至连怒发冲冠的武将军岳飞,也凭阑处,抬望眼,仰天长啸,“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诗人少君的这首诗作,亦是一首凭吊古迹,缅怀先贤的佳作。但是,他在人们咏古追贤的基础上,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推出了“美”的归宿,感叹自然相亲的伟大,人类相斗的渺小。诗作的第一节与第二节还原远古时代,引领受众走进历史,亲历沙场,呛尽狼烟。铁骑纵横,杀气腾腾,战火弥漫,朽骨成堆,流离失散的流离失散,纸醉金迷的纸醉金迷,古人流血哀嚎,今人涕泪感慨,“数不清多少历史故事与事故在此交替演绎”。好一副历史与现实并轨的写真图。
然而,诗人在这里还彰显出了超人之处,除了还原史实真相,还使现代人参与其中,进行自我拷问,“若自己置身此地/会是一名戍官﹑千夫长抑或司马/还是一位僧人﹑胡商或者店小二”。这就类比出人类的卑微,今人置身于古代如此,古人置身于现代亦如此。为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诗的结尾引吭高歌,“最终﹐是雪白占领了世界/最终﹐是空无和美赢得了胜利”。这是名句,也是预言,亦是警钟,它并非是危言耸听,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据说,如今世界上几个核大国库存的核导弹,各自都能让地球死上好几次。一旦东窗事发,恐怕你我连同世界都将会灰飞烟灭,被迫给“美”交出龙椅来。
酷暑
堆积着的枯叶散发烧焦的气息
日复一日地聚拢﹑压缩﹑积蓄
最终成为一点即燃的巨大火药桶
轰然一响﹐碎片四散﹐烟尘滚滚
所谓的怒火也是这样炼成的
一件一件的小事触发﹐仿佛引线
怨恨的毒素﹐剂量逐渐加大﹐日趋浓烈
猛然间火焰一样爆发出来﹐向外喷射
酷暑中万物窒息﹐闷热压抑的大地
需要一场狂风暴雨来冲刷和宣泄
上天回应的却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冰雹
这从天而降的石头一样的天外之物啊
谁也无处躲避﹐谁也无法幸免于难
一只蚂蚁刚出生就被砸破小脑袋
赏析:辞书上说,不能改变的过去以及无法掌控的未来叫做命运。又说,命运是万事万物由宇宙规律所完全预定了的从生到灭的轨迹。还说,人有命运、社会有命运、国家有命运、世界也有命运。
由此可见,诗人李少君的这一首诗写的就是命运。命运就像酷暑,使人想来使然。第一节写“日复一日地聚拢﹑压缩﹑积蓄”的自然“为一点即燃的巨大火药桶”,使人触目惊心,大有危机四伏之感。火药桶这一意象因酷暑而来,既形象,又深刻。这是自然诗人笔下的另类自然,经典可赞。第二节写人类的怒火,不仅与前面的酷暑、火药桶一脉相承,而且还添加进了大剂量的“怨恨的毒素”。这就使人不禁由触目惊心变得惊恐万状了。担心一不小心它就会“火焰一样爆发出来﹐向外喷射”。
猛然间,酷暑变成火药桶变成怒火,“万物窒息﹐闷热压抑的大地/需要一场狂风暴雨来冲刷和宣泄”,然而“上天回应的却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冰雹”,“谁也无处躲避﹐谁也无法幸免于难”。这就是命运,这就是被捉弄的命运。
诗,自然天成,大气磅礴,庄重严峻,无懈可击,使人触目惊心,严正以待,防患于未然。当然,命运能被捉弄,也能被改变。正如诗人选择酷暑一样,只是切取暑天的一部分,而还有暑天的其它,甚至还有繁花似景的春天以及瓜果遍地的秋天。
我们观看过前苏联喜剧片《命运的捉弄》,主人翁外科医生叶夫盖尼·卢卡申在新婚的前夜因醉酒,他上错了飞机进错了房,居然也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哈。